科研获奖
文史学院4项课题获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
2018-07-03 21:50    点击:    作者:    来源:

 

 

 

 

 

  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揭晓,我校4项课题获立项资助,资助经费80万元。是我校多年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量与资助经费最多的一年,也是2018年度甘肃省新建本科院校中获批立项数量与资助经费最多的院校,在全省高校中位列第五。

  2018年获批的4个项目负责人都来自文史学院。截止目前,文史学院累计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达16项,获批教育部项目19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6项,累计获批科研资助经费近500万元。依托高级别科研项目,文史学院形成西北方言、传统戏剧与地域文化、西北简牍、甘肃本土文学批评优势学科团队,学科方向特色突出,研究成果丰硕,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CSSCI86篇;出版专著53部;获省社科成果奖5项,省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9项。

  一、冯玉申报的“西北汉简所见丝绸之路上的使者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20万元。该项目以西北汉简中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使者为研究对象,在对史书相关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整理敦煌(包括悬泉置)、居延、罗布淖尔、尼雅等地出土的西北汉简。就其中丰富而生动的、涉及两汉使者的简牍材料展开研究,讨论汉王朝派往西域民族地区和西域民族政权派到汉王朝执行不同任务的使者的个人情况,以及相关的使团组成、使者迎送、文化交流等问题。展现这些政治、经贸、文化交流的使者,对中华民族之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之巩固的巨大贡献。

 

冯玉,女,副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硕士,中国史(简牍学)博士在读,主要从事简牍学研究。在《简帛》《简牍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完成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各1项;出版《学生国学丛书新编·老子》著作(商务印书馆)1部

二、董知珍申报的“3—13世纪河西族群交往与宗教交流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20万元。该项目以3-13世纪河西族群的流动与交往所带来的不同宗教在河西地区的传播和相互交流为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族群交往与宗教交流的互动关系。该项目的研究以时间为主轴,以不同时期的族群交往和宗教交流互为交织,形成一幅3-13世纪千年时空的绚丽多姿的历史画面。通过本项目研究,呈现出这一时期族群交往和宗教交流的全貌;探讨各个族群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教之间的关系;力图解决河西民族史和宗教史一些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

 

董知珍,男,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史和宗教史研究。近年来在《世界宗教研究》《历史教学》《甘肃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7-18世纪西域与西藏地区佛教交流史》1部。

三、王素英申报的“元明时期蒙古诸王与西北民族格局的形成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20万元。该项目主要将元、明时期中央政府治边方略外延扩大到区域社会治理、民族格局形成、文化宗教等领域。从蒙古诸王在西北的渗透,研究地方王权与家族地位的社会关系,通过出土文献及语言文字的灵活性展示,溯源蒙古诸王对西北地区各社会领域的深刻影响。把宗教文化、蒙古诸王与元明政治主体的互动结合起来,勾画西北蒙古诸王主导并参与西北民族政治格局的主要历程。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展现西北民族格局形成过程中,元明蒙古诸王的历史作用。

 

王素英,女,副教授,法学博士。近年来,在《青海民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

四、米文佐申报的“西北古代书法教育史料整理与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20万元。该项目将西北古代书法教育史料整理与研究放置于丝绸之路文化经济发展的视域之下,以古长安以西的甘肃、新疆及中亚地区为地域范围,研究汉唐宋元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书法教育,通过分析敦煌简牍、遗书及历代出土、历代文化典籍,结合现有文献资料所记载的书法教育信息,以点及面、由表及里,系统梳理该地域历代书法教育发展历程,探索该地域历代书法教育的真实面貌,科学定位并准确揭示该地域书法教育的文化生态及其文化形态,在史料整理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为当代书法教育提供借鉴与帮助。该项目是今年全国所有立项项目中唯一的书法类项目,也是甘肃书法史零的突破。

 

米文佐,男,副教授,文学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近年来,在《中国书法》《课程·教材·教法》《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等6项。

                                                                                                               文:孙芸霞  审稿:刘子江